萤火之光,可照方寸;灯烛之光,可照一室;日月之光,光照万里。要想照亮更多的人,提升自我,尤为关键。于是,我改变了游戏娱乐的方式,把阅读典籍当做一种放松。3000余本的个人藏书,一卷一册的阅读积累,助力我出版了个人诗文集,入选了《钱江晚报•新教育》封面人物,荣获了诗词中国最具人气作品奖、教育部诗词征集优秀奖以及方才提到的叶氏驼庵奖学金等。
除了“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之光,作为一名光学工程博士生,我还梦想成为一道强国利民的科技之光。入学之初,我便立下了“立足光学,面向应用,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的科研目标,将研究方向聚焦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远程监测、激光手术安全等方向。为了目标,我无法统计熬夜阅读文献和实验做到通宵的次数,然而存满实验数据的硬盘记录了一切。事实证明,文与理之间的学科界限,限制不住水滴石穿的努力与坚持。8篇第一作者SCI论文、3项发明专利,见证了我“格物求理、乘光逐梦”的研究生生涯。
“学以致用”,成果转化也是我研究工作的重点。由我研制的悬浮固体监测系统,解决了水利领域泥沙测量的难题,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大学水利安全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多项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该系统与我搭建的飞秒激光大气远程监测装置还受到李鸿忠书记的关注,并被《天津新闻》、《党的生活》等栏目报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期间我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上学年共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6次,并有幸在高规格的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与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
《论语》中有一则对话非常有趣,弟子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的回答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所谓画,我认为就是画地为牢的意思。在生活中,我也有过画地为牢的经历。庆幸的是,我没有用学科的划分,画下求知的界限,一步一步,离文化之光、科技之光的梦想越来越近。虽然我还只是一道微光,但公能校训坚定了我的信心:只要怀抱光明,秉公尽能,就能以日新月异的修为,照亮越来越多的人。
南开百年,树人无数,能够成为南开人,是我的荣耀。最后,祝愿每个南开人都能在公能精神的引领下,不断突破自我,日新月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