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提供多种富有竞争力待遇的岗位(有编制),包括:
1、高端人才、教授、人才特区引进岗位(常年有效);
2、青年学科带头人岗位,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4年3月11日12:00;
3、副高、讲师岗位(特聘教授学术助手,优秀者提供副高待遇),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4年3月11日12:00;
4、博士后(常年有效)。
详细信息请参阅:
公开招聘:https://rsc.nankai.edu.cn/2024/0118/c13662a535540/page.htm
海外优青:https://mp.weixin.qq.com/s/uebNi3kCfkYippfTCB5hzw
博士后:https://rsc.nankai.edu.cn/2023/1207/c13662a531038/page.htm
联系方式:胡老师022-23505705,hubb@nankai.edu.cn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简介
南开大学光学领域的科研和人才教育具有悠久历史,肇始于饶毓泰先生于1922年创立的物理系,曾培养了吴大猷先生等杰出科学家。1954年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早一批光学教研室,由江安才和沈寿春等光学家领导发展。在此基础上,1984年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现代光学研究所(简称光学所),创始人母国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编著有全国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光学》。
光学所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具有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南开大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唯一的工学类学科。依托本所建立了天津市微尺度光学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光电传感器与传感网络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太赫兹科技前沿中俄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南开大学航空航天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光学所拥有实验和教学面积超过8000 m2,建有微纳光学加工平台、飞秒激光平台、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平台、材料光谱特性表征平台、光纤器件加工与测试平台等5个高水平开放研究平台,仪器总价值超1.5亿元。
光学所拥有教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Optica Fellow 1名、全国科普先进个人1名等,2人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12人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10人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拥有1个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团队”、3个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个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同时,聘任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杰出学者担任讲座教授。本所师资队伍是一支梯队合理、年轻有活力、富有潜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曾获得“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集体”、“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
光学所科研将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传统优势与超快光学、微纳光学、太赫兹光子学等最新前沿技术融合,聚焦于通信与传感器件、光谱与成像技术及光场调控方法等研究方向。曾获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天津市技术发明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成果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北斗三号、大气一号卫星等国家重大工程。
光学所建设有光电子技术科学系,与天津大学合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学所曾4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其中2018、2023年连续牵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5年,光学所每年招收2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和6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985、211高校生源占比近超过2/3。在校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天津市创新特等奖学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20多次,获得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7人次。
40年来,光学所培养超过1800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在各自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多位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和项目。
为表彰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光学所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授予 “SPIE光学科学与工程教育奖”。
光学所建设目标是以南开大学在信息光学领域坚实基础为依托,重点发展在飞秒超快和微纳尺度条件下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尺度极限的光学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重视理工优势互补,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将本所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培养机构,积极服务于环境、能源、通信和生命等领域国家重大需求。